熊尧,安徽财经大学助理研究员。2022年,熊尧在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,同年9月入职我校。熊尧主要从事健康经济学、公共管理研究。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,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。在CSSCI和SSCI等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。
跨界之旅:在交叉学科中碰撞火花
熊尧的主要研究领域聚焦于健康经济学与公共管理的交叉创新,致力于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破解医疗健康领域的现实难题。他的学术探索始终沿着两条主线展开:一是医药卫生政策的科学评估,通过建立量化模型分析药品价格改革、医保谈判机制等政策对患者、医院和药企的多维影响;二是老龄化社会的系统应对,围绕慢性病管理、长期照护保险、农村健康保障等民生关切问题,为政府决策提供循证支持。若要用一个词概括,"跨界"无疑是最贴切的注脚。这一研究方向的形塑始于独特的学术轨迹:他的跨界探索始于本硕阶段经济学与药学的碰撞——本科系统研习经济学理论时,因聆听北京大学刘国恩教授关于药物经济学的讲座而确立学术志向,继而投身药物经济学评价课题,由此深刻体悟到“药品价格既是经济命题,更系民生关切”。这一认知在博士阶段迎来关键突破,师从健康经济学专家徐程教授期间,他将研究版图从药物经济学拓展至健康经济学,构建起经济学定量分析与公共政策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论体系。2022年入职安徽财经大学后,熊尧的跨界研究进入新的阶段,依托合肥高等研究院的跨学科平台,他在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与管理学、社会学、人口学等领域学者展开深度碰撞,这种多学科交融的学术生态持续激发其创新灵感。面对安徽省加速老龄化趋势,他主持的教育部课题聚焦老龄友好型社会建设,率领团队实地走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,创新构建涵盖适老化改造、医疗资源可及性等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,推动理论研究向政策实践转化。
“交叉学科研究如同建造一座多拱桥——每个学术领域的知识体系都是独立的桥墩,而现实问题恰似湍急的河流,需要我们连接不同桥墩才能跨越鸿沟。”熊尧这样形容他的学术探索。在熊尧看来,交叉学科研究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,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有机融合,从而产生新的洞察和创新。他深知,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且多面的,单一学科的视角和工具往往难以应对这种复杂性。通过结合不同学科特点,比如经济学的严谨分析、药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公共管理的政策视野,能够在研究中更全面地理解问题,并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。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不仅让他的学术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,也使他的研究成果更贴近社会实际需求,更具应用价值。
调研之路:在现实民生中寻找答案
“穷理以致其知,反躬以践其实”。熊尧深知,学术研究不能局限于书本和理论,必须深入现实,贴近实际。因此,他积极参与各种调研活动,足迹遍布社区、医院、药企等各个角落。让他印象深刻的调研共有三次:博士期间由博导带队进行的成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调研,与几位失能老人及其家属进行深入交流。一位老人的家属向他诉说着长期护理的经济压力,熊尧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,从护理费用的构成到家庭收入的来源,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影响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。调研中,他发现部分家庭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知晓度和理解度不够,导致无法充分享受政策福利。这让他意识到,政策的宣传与普及同样是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环节;入职后的第一个暑假,在合肥高研院的支持下,熊尧参与到皖南岳西县乡村振兴与农民创业调研。熊尧和团队成员一起与当地干部、村民代表探讨着乡村振兴与创业的话题。倾听农民们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,从种植特色农产品到发展乡村旅游,了解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、技术、市场等方面的难题。随后还深入田间地头,观察农作物的种植情况,与当地村干部交流乡村振兴的规划和实施情况,试图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为岳西县的乡村振兴出谋划策。这让熊尧认识到学术研究需要更加接地气,这样才能够在政策制定和评估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,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;跟随财公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组织走进蚌埠的一家养老机构,熊尧的目光扫过整洁的走廊和老人们活动的区域,心中思索着如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。与养老机构的负责人深入交谈,了解机构的运营模式、服务内容以及面临的困难。在与一位护理人员的交流中,他得知护理工作的高强度和低待遇让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,这直接影响了老人得到的照顾质量。在与老人的闲聊中,提到希望养老机构能提供更多个性化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。这让他意识到,养老机构的服务不仅要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,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。他将这些调研发现记录下来,思考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,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支持,让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。
熊尧的调研经历中理论与实践的落差让他深刻认识到,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,而调研是连接学术与现实的重要桥梁,研究者必须充当政策传导的“翻译者”——既要理解制度设计的初衷,更要关注执行环节的实际梗阻。通过与不同人群的交流、对不同场景的观察,他不仅收集到了丰富的数据和案例,更感受到了民众的真实需求和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。这种深入现实的调研方式,使他的学术研究更加贴近社会,更具实用性。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眼睛观察现实,用心灵感受民生,这样才能为学术研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。
熊尧建议,研究者在开展学术研究时,要主动走出书斋,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调研。与调研对象建立信任关系,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,详细记录每一个细节。同时,要注重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,综合考虑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多方面因素,这样才能提出全面且有效的解决方案。此外,调研过程中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,善于发现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问题和需求。只有这样,学术研究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,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。
(撰稿/图片:学科发展办公室; 审核:梁中)